弱勢學生補助 也要換個說法

















叫「弱勢」太沈重!教育部現有各項補助政策,包括免費營養午餐、學雜費補助等,受助對象都是「弱勢學生」,但有學生為了維護自尊心,「不食嗟來食」,寧可餓肚子也不肯當「弱勢」吃免費營養午餐。教育部今天下午開會檢討「弱勢」一詞,希望換一個更細膩和體恤的用語。

教育部下午召開部務會議,討論各項教育政策或計畫,以「弱勢」一詞描述遭遇困境或其他特殊屬性的學生,是否恰當?教育部主任秘書潘文忠表示,「弱勢」一詞有貼標籤、對受幫助學生造成另一種傷害的負面影響。教育部長鄭瑞城指示部內同仁開會討論,改用一個能「尊重」受助者的用詞。

教育部也請教幾位學者專家的意見,有人提出改稱「家庭社經文化不利」、「特殊境遇」、「特殊處遇」、「高關懷對象」、「需關懷學生」、「相對匱乏」、「文化與經濟地位或過程相對不利」、「扶助對象」等用語。

潘文忠表示,替換名詞是定於一尊或多元使用,還需更細膩討論,但原則上必須是中性的、不貼標籤、涵蓋面廣、沒有負面影響、能顧及被描述者的心理感受。

不叫「弱勢」,難道「弱勢」就不存在嗎?潘文忠強調,教育部絕不是在搞「去弱勢」,更不會漠視弱勢族群的存在,現有的各種扶助措施的對象不變,也不會因此減少,而是要更細膩、更人性化地去施行。

他舉例說,曾有令人心疼的個案,自尊心強的學生對「弱勢」一詞很敏感,覺得「矮人一截」,寧可不吃學校的免費營養午餐。教育部希望針對目前因為族群、經濟、學習或文化因素,而出現落差的學生,找出一個更適切、更體恤的用語。



【2009/02/05 聯合晚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臺中市愛無礙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